-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0/30]
-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0/30]
-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0/30]
-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0/30]
-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0/30]
-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0/30]
-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版面[10/30]
载人航天迈向太空脚步坚定豪迈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从1992年正式立项到今天,中国独立自主地实施了载人航天工程。20多年来,中国相继突破了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空间出舱、航天器空间交汇对接、航天员中期驻留等多项关键技术,并
从1992年正式立项到今天,中国独立自主地实施了载人航天工程。20多年来,中国相继突破了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空间出舱、航天器空间交汇对接、航天员中期驻留等多项关键技术,并根据国情和需求开展了规模适度的空间科学试验。
随着神舟十一号进行的我国第6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中国人的太空探索又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不久的将来,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空间站就将在太空遨游。自信、自强、自立的中国人必将在更高、更广阔的空间,创造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辉煌;中国人也必将拥有更强的能力,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神舟一号 样品出炉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
这是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全面考核了运载火箭性能和可靠性,验证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包括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内的整个工程大系统工作的协调性。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当神舟一号返回舱在内蒙古草原着陆时,中国人的载人航天时代开始了。
飞船搭载一些农作物种子,包括各10克左右的青椒、甜瓜、番茄、西瓜、豇豆、萝卜等品种以及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此外,还搭载了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开发的Monascus生物活性菌株。
神舟二号 正样飞船
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0分
神舟二号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二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表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比如开展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这是中国航天领域首次进行多物种综合性生物学研究。
神舟三号 模拟载人
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神舟三号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运载火箭具备了故障检测和逃逸功能,控制分系统采用了冗余技术。飞船具备待发段和上升段应急救生功能,完善了备份伞子系统。飞船搭载了10项44台有效载荷设备,安装了形体假人及人体代谢模拟装置、医监设备和舱内辐射环境监测设备等,并重点进行了空间生命与空间材料科学领域的相关实验。首次搭载生物样品,包括一种被称为Monascus的生物菌株,果蝇、灵芝、乌龟的心脏细胞、大白鼠腿的脊髓神经组织等20种生物样品。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获取以至生产高纯、高效的生物制品和进行生物药品研制具有重要意义。返回舱在2002年4月1日4时51分成功返回主着陆场。轨道舱在轨运行167 天,各系统工作正常,运行状态良好,完成了预定的全部科学实验和探测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神舟四号 低温彩排
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长征二号F火箭在零下29摄氏度的情况发射,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神舟四号飞船的系统配置、功能及技术状态已经与载人飞船基本相同,并成功解决了在前三次发射中发现的有毒气体超标、太空辐射等问题。神舟四号飞船的应用系统共装置了52件科研设备,开展了大规模的空间环境探测、多模态微波遥感(如图)、空间生命科学以及微重力实验、航天育种等7项空间科学实验。其中多模态微波遥感实验结束了中国没有自己的航天微波遥感探测数据的历史,此后多模态微波遥感技术广泛用于海洋卫星和气象卫星中。神舟四号首次将杜康酒曲及植物种苗红豆杉的组胚试管苗带上了天,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进行的空间细胞电融合实验和空间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的空间分离纯化实验,可以为空间制药和培育生物新品种探索新的方法。
神舟五号 飞天梦圆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0分
神舟五号飞船,圆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2003年10月16日7时左右,当杨利伟从返回舱探出头来,微笑着向人群挥手致意时,寒风凛冽的内蒙古草原,一下子沸腾起来。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俄)、美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在载人飞行之前,美国人试验了8次,苏联人试验了5次,中国人试验了4次。 神舟五号以载人为主要任务,科学实验较少,搭载了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其轨道舱在轨运行100余天,开展了空间环境监测、空间定位等科学实验,获得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科学数据。
文章来源:《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网址: http://www.htyxyyxgc.cn/qikandaodu/2021/0301/436.html